撰文:Cobo
本周,全球稳定币监管持续推进。欧盟 MiCA 法案正式落地,已有逾 50 家机构获批合规许可;香港则拟首批发放个位数牌照,强调高门槛与审慎试点;美国方面,《GENIUS Act》立法进程备受关注,稳定币正逐步纳入联邦金融体系。
监管门槛的抬升正加速发行端的集中化趋势,稳定币正成为少数具备银行资质与清算网络机构的核心资产。这也推动基础设施走向服务化分层。Agora、Cobo 等服务商正将清算、托管、风控与出入金等能力封装为标准接口,为企业提供可调用、可组合的稳定币发行与流通能力,构建新一代跨境金融执行层。
资本层面,基础设施热度回升。Circle 成为 6 月韩国投资者最青睐的美股标的,全球加密融资反弹至 28 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吸引最多资金,稳定币赛道正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的价值锚点。
稳定币的全球化演进,正在从牌照之争,进入执行层与连接能力的竞争。
市场概览与增长亮点稳定币总市值达 $257.012b(约 2570 亿美元),周环比增长 $2.107b(约 21.2 亿美元)。市场格局方面,USDT 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占比 62.25%;USDC 位居第二,市值 $62.554b(约 626 亿美元),占比 24.34%。
区块链网络分布稳定币市值前三网络:
-
以太坊:$127.002b(1270 亿美元)
-
波场(Tron):$81.395b(814 亿美元)
-
Solana:$11.149b(111 亿美元)
周增长最快的网络 TOP3:
-
Noble:+45.57%(USDC 占比 68.18%)
-
Movement:+28.75%(USDT 占比 25.52%)
-
Hedera:+20.07%(USDC 占比 99.84%)
数据来自 DefiLlama
🎯从「个位数」到「通行 30 国」:全球稳定币监管红利对比观察
稳定币正快速演化为全球数字金融的关键基础设施,各国监管也随之加速落地。在这一过程中,「合规身份」已从被动合规转化为战略资产,为机构带来市场准入、信任背书与制度红利。
欧洲走在最前沿。MiCA 法案生效后,「一地获牌,全区通行」的护照机制初步落地。根据 Circle 欧盟政策总监 Patrick Hansen 披露,已有 14 家稳定币发行方与 39 家加密资产服务商获批,包括 Coinbase、Kraken、OKX 等加密原生企业,也包括 BBVA、Clearstream 等传统金融机构和 N26、eToro 等不同类型机构。统一的合规门槛与强力的监管执行,正在推动一个具备制度一致性和跨境通行力的欧洲加密市场成型。
香港选择了更加审慎的路径。金管局预计 8 月起实施稳定币监管条例,首批仅发放个位数牌照,强调 100% 高质量资产储备和风险隔离,禁止将储备资产用于主动管理。这在提升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发行人盈利模式承压。由于收益结构高度依赖储备利息和手续费,年化回报在正常利率环境下可能仅有 1–3%,难以覆盖技术、合规、安全等刚性成本。但香港监管将稳定币定位为链上金融的「清算货币层」,鼓励其嵌入支付、资管、信贷等更广泛生态中协同发展。这种「牺牲盈利换合规」的模式,意在通过制度安全性打造长期市场空间。监管沙盒机制也为在合规框架下的创新试验预留了余地。香港金管局推出的「Project Ensemble」就是一个具体例证,该项目正在探索代币化债券、基金、碳信用、供应链金融等真实世界资产(RWA)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