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入场支付链,稳定币进入 BaaS 时刻
2025-09-01 13:17:21

撰文:Cobo

随着稳定币继续「吃掉世界」,价值链的重心也在发生迁移——从发行端逐渐转向分发端。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白标模式(White-label) 的兴起,前端平台专注流量和用户,底层由专业发行方提供储备、审计与合规服务,即「稳定币即服务」(STaaS)。这意味着随着发行门槛降低,差异化将更多依赖分发能力与品牌,而非资产本身的信任度。这意味着未来市场格局可能也会随之变化,从少数巨头垄断,走向一批中型规模(10–250 亿美元)的多元化生态。

类似逻辑正在发生在卡组织与银行身上。发卡业务逐渐 API 化、模块化,「发卡即服务」让更多企业能快速嵌入支付流程,盈利模式也从利息和年费,转向数据沉淀和可编程性。

支付区块链受制于隐私、合规与性能的「不可能三角」困境,谷歌研发的 GCUL 切合金融机构需求,但以牺牲开放性为代价,加之其在广告与支付网络间的潜在利益冲突,能否成为稳定币支付的公共基础设施仍存疑。

市场概览与增长亮点

稳定币总市值达 $282.841b(约 2828.4 亿美元),周环比增长 $6.522b(约 65.22 亿美元)。市场格局方面,USDT 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占比 59.55%;USDC 位居第二,市值 $70.375b(约 703.75 亿美元),占比 24.88%。

区块链网络分布

稳定币市值前三网络:

  1. 以太坊:$148.551b(1486 亿美元)

  2. 波场 (Tron):$81.617b(816 亿美元)

  3. Solana:$12.178b(122 亿美元)

周增长最快的网络 TOP3:

  1. M By M^0 (M) :+11.32%

  2. Dai (DAI) :+9.99%

  3. USD Coin (USDC) :+5.57%

数据来自 DefiLlama

🎯品牌与发行的解耦,稳定币的 STaaS 化未来

随着稳定币发行逐渐商品化,价值链的重心已由稳定币的「发行」转向稳定币的「分发」。如果说上半场是机构主导的储备与铸造,下半场则取决于谁能将稳定币送到更多用户与商家手中。

合规与技术的成熟,使稳定币的应用场景超越交易所,延伸至企业财资、资本市场与消费网络,卡组织与发卡行则推动其进入零售支付体系。稳定币从出金工具转向长期在网络中流通,其生命周期被大幅延长,甚至可能在链上与链下经济之间形成粘合。

在商业竞争中,分发能力往往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稳定币也不例外。稳定币的成功取决于能否被广泛接受,而白标模式正在普及,即平台无需自建储备和合规体系,就能在监管框架下调用稳定币能力,优化支付与清算流程。Metamask 与 Bridge、PayPal 与 Paxos 等案例表明,用户关系与使用场景掌握在平台,储备管理与合规审计则外包给发行方。即便如 PayPal 这样的巨头,也能在不直接发行的前提下分发带息稳定币。这种「品牌与发行解耦」的模式,使稳定币的功能以服务化的方式被嵌入更广泛的支付与结算流程。

- 未来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