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FinTech
上半部分内容直通车《新加坡加密税制和监管制度基础研究(一)》
四、新加坡加密监管基础研究 (一)基本框架新加坡近年来持续强化并完善加密资产的规范化监管,逐步形成了以《支付服务法》(Payment Services Act 2019, PSA)与《金融服务与市场法》(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22, FSMA)为核心的法律框架。前者确立了数字支付代币服务(DPT services)的牌照管理、反洗钱与反恐融资(AML/CFT)要求及运营合规义务;后者则在更广泛的金融服务范围内补充了市场诚信、跨境合作与执法权等方面的规定。两部法律相互衔接,为加密资产的发行、交易、托管、支付及相关服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合规边界。
在这一框架下,金融管理局(MAS)近年明显收紧牌照发放与业务行为规范,并辅以严格执法。随着今年 FSMA 的关键许可条款生效,MAS 要求所有在新加坡设立实体但仅服务境外客户的加密企业须在限期内取得牌照,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与刑责;交易平台 Tokenize Xchange 因牌照申请受阻宣布退出新加坡市场,并将业务转向马来西亚和阿布扎比;与此同时,Binance 选择保留本地团队以持续推进牌照申请,而 Bitget、Bybit 等则考虑将部分运营迁至监管相对宽松的地区。
(二)重点条文PSA 是首部系统性纳入数字支付代币(Digital Payment Token, DPT)服务的综合性法规,其设立初衷是应对金融科技(FinTech)与加密资产兴起所带来的支付和资金流动风险。
该法采用「按功能监管」的思路,即不论技术形式如何,只要涉及资金流动与支付职能,均纳入监管范围。在具体设计上,PSA 对支付服务进行分类,其中专门设立了「数字支付代币服务」一类,覆盖代币与法币的兑换、代币与代币的兑换、代币托管、钱包服务、以及中介撮合等多种业务活动。该制度直接要求所有相关机构进入新加坡市场前必须申请牌照,常见牌照类型包括标准支付机构牌照与大型支付机构牌照,前者适用于业务规模较小的企业,后者则对资本金、风险管控和合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PSA 还设立了严格的合规与业务监管要求,例如客户身份识别(KYC)、反洗钱与反恐融资(AML/CFT)程序、客户资金保障与隔离措施、禁止误导宣传及操纵市场的行为,以及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定期递交业务和财务报告。近年来,随着申请门槛不断收紧,多数国际知名交易平台(如 Binance、Bybit、Crypto.com 等)在牌照申请中遭遇严格审查,部分甚至退出新加坡市场,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 PSA「高门槛、强监管」的制度导向。
FSMA 则主要用于弥补 PSA 在跨境业务、市场诚信与执法层面的不足。